IVD原料论坛-抗体世界旗下的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抗体 抗原 磁珠
查看: 1940|回复: 0

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狂犬病毒检测试剂企业汇总

[复制链接]

4720

主题

4727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637
发表于 2020-5-14 09: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日前,中检院征集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狂犬病毒IgG抗体检测试剂企业参与国家参考品研制工作。目前国内注册麻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狂犬病毒检测试剂盒的企业分别是12家、6家、4家,其中有IgG抗体检测试剂盒的分别是9家、5家、4家。详情如下:


麻疹病毒
麻疹病毒为麻疹的病原体,于20世纪50年代由John Enders和Thomas Peebles首先从麻疹患者的血液中分离得到。麻疹病毒是已知的最具传染性病原体之一,人类是麻疹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麻疹病毒为有包膜的单链RNA病毒,属于副黏液病毒科的麻疹病毒属。麻疹病毒全基因组中,N(Nucleoprotein,核蛋白)和H(Hemaggglutitin,血凝素)基因变异相对较大,其中N基因羧基末端的450个核苷酸变异最大,该段序列既可鉴定麻疹病毒,又是麻疹病毒基因定型的靶序列。通过对N基因羧基末端的RT-PCR扩增,可达到鉴定麻疹病毒、诊断麻疹的目的;通过对阳性RT-PCR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可达到基因定型的目的,同时也能区分疫苗株和野毒株引起的疑似麻疹病例。依据麻疹病毒血凝素和核蛋白基因序列的差异,可以将全球曾经流行的麻疹病毒分为24个基因型,一些国家或地区具有特定的本土基因型,中国近20多年来主要以H1基因型麻疹病毒流行为绝对优势基因型,通过分子流行病学监测可以追踪麻疹病毒的来源和传播途径。


麻疹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可诱导免疫应答的麻疹病毒膜表面糖蛋白中和抗原血凝素和血融素相对保守,20世纪50至60年代由A基因型麻疹野病毒研制的麻疹减毒活疫苗目前仍在全世界范围广泛应用,对全球消除和强化控制麻疹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很多研究都证实,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或受母传抗体的干扰,≤6月龄婴儿接种麻疹疫苗往往发生免疫失败比例较高。适龄儿童接种疫苗后,麻疹中和性抗体可以持续很长时间,对麻疹病毒具有长效的免疫力,尽管疫苗诱导产生的抗体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甚至可能检测不到,但免疫记忆会持续存在。


麻疹病毒侵入人体2 d~3 d后在呼吸道上皮细胞和附近的淋巴结内复制,随着网状内皮组织系统感染出现首次病毒血症,5 d~7 d后,更多的病毒复制发生在局部和末梢网状内皮组织,并发生第二次病毒血症。从前驱症状开始到皮疹出现后3 d~5 d,从鼻咽部标本、血液中的白细胞和尿液标本中均能分离出麻疹病毒。典型麻疹病例出疹后3 d内仅约70%左右的患者IgM阳性,4 d~28 d应为100%阳性(轻型麻疹病例IgM的产生会更晚一些)。


腺炎病毒
腺炎病毒(mumps virus)是流行性腮腺炎的病原体,属副粘病毒科。腮腺炎病毒为球形,核衣壳呈螺旋对称,有包膜。包膜上有血凝素-神经氨酸酶刺突(HN)和融合因子刺突(F)。基因组为单负链RNA。腮腺炎病毒可在鸡胚羊膜腔或鸡胚细胞中增殖,可出现细胞融合,但细胞病变不明显。腮腺炎病毒仅有一个血清型。抵抗力较弱,56℃ 30分钟的情况下 可被灭活,对紫外线及脂溶剂敏感。


人是腮腺炎病毒惟一宿主,病毒经飞沫传播,易感者为学龄期儿童,好发于冬春季节。本病潜伏期约2~3周,病毒侵入呼吸道上皮细胞和局部淋巴结内增殖后,进入血流,然后经血流侵入腮腺及其它腺体器官如睾丸、卵巢、胰腺、肾脏和中枢神经系统等。临床表现主要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肿大,伴发热、乏力、肌肉疼痛等。病程1~2周,青春期感染者易并发睾丸炎(20%)或卵巢炎(5%),约0.1%的患儿可并发病毒性脑膜炎。并发睾丸炎者可导致男性不育症,腮腺炎也是导致儿童期获得性耳聋的常见原因。腮腺炎病后可获牢固的免疫力。


典型腮腺炎病例无需作实验室检查。必要时,可作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试验以明确诊断。


对于腮腺炎患者应及时隔离,防止传播。疫苗接种是有效的预防措施。我国使用的为S97株减毒活疫苗,免疫效果良好,90%出现抗体。美国等已研制出腮腺炎病毒—麻疹病毒—风疹病毒三联疫苗(MMR),我国的三联疫苗已研制出,并已加入国家预防免疫计划。


狂犬病毒
狂犬病毒(Rabies virus, RV)属于弹状病毒科(Rhabdoviridae)狂犬病毒属(Lyssavirus)。外形呈弹状,核衣壳呈螺旋对称,表面具有包膜,内含有单链RNA。是引起狂犬病的病原体。狂犬病毒具有两种主要抗原:一种是病毒外膜上的糖蛋白抗原,能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使病毒具有神经毒性,并使体内产生中和抗体及血凝抑制抗体,中和抗体具有保护作用;另一种为内层的核蛋白抗原,可使体内产生补体结合抗体和沉淀素,无保护作用。狂犬病是由狂犬病毒(Rabies Virus)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早在1884年病毒发现之前,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就发明了狂犬疫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1号QQ群:140978441|2号QQ群:951835987|Archiver|手机版|IVD原料论坛-抗体世界旗下的论坛

GMT+8, 2025-5-10 13:11 , Processed in 0.138929 second(s), 21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