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D原料论坛-抗体世界旗下的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抗体 抗原 磁珠
查看: 818|回复: 0

常态化核酸检测服务会议纪要!

[复制链接]

4599

主题

4605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6937
发表于 2022-5-15 21:31: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Q:常态化核酸检测在各地落实的情况?
A:国家现在有了 15 分钟步行采样圈的规定,核酸检测常态化。常态化检测不会是短期行为,会持续一段时间,至少今年是这样,明年的情况暂时不好讲。对市场的影响,核酸检测服务和检测试剂/耗材的供应商盈利规模会比去年更大,尽管有降价的压力,利润率有所降低,但是利润还是有的,营收和利润的绝对值还是要比去年高。

Q:常态化核酸检测的支付主体?
A:目前还是政府支付,政府都是给一个期限,比如几月到几月进行常态化核酸检测,期限之后的安排还没有明确答复。可能会在下半年变成医保支付或者由个人支付一部分医保支付一部分的情况。

Q:核酸检测的价格变化?
A:单管价格:2020 年价格在 100-200 元之间,之后价格下降,上海现在是 28 元,北京是24.5 元。未来可能还有相对比较小的下降空间,可能 20 元左右的位置就到底了。试剂、人员、管理支出大概在什么水平,业内人士是可以看得到的。可以通过扩大产量来摊薄成本。

Q:如果是单管 20 元的价格,试剂厂商和服务提供商能拿到的比例?
A:检测服务商的试剂采购包括核酸提取试剂和核酸检测试剂,两者加起来成本在 5-6元,人员和管理成本在 2-3 元,剩下的毛利是服务商的。再除去税票的成本,剩下的是纯利润。

Q:混管的利润空间是否更高?
A:混管比单管的利润高很多。单管价格 20 元左右的话,混管每人份 5-6 块左右,10 混 1就是 50-60 元。单管和混管成本其实差别不大,试剂的成本一样,检测的流程一样,人力成本也是一样的,唯一硬件上的区别是混管的采样器比单管的贵一些,但不至于是 10 倍的差异。

Q:单管和混管的采样量比例?
A:由样本来源决定。如果是大规模筛查的样本,大部分都是混管。方舱医院、隔离区、封控区的样本大部分是单管。两种情况的比例是在波动的。我们都是政府给你什么就做什么。但从检测机构角度来说,更愿意做混管,一是风险低,二是利润高。

Q:上海核酸检测服务商的组成?
A:主要是有三大类机构,医院、疾控中心、独立第三方实验室(ICL),比例分别在 20%、10%和 70%左右。都是从政府拿单。医院更多服务于本地区,ICL 通常是所在区域的防控办派任务,基本都是被动的接受任务。防控办会按照检测能力的上限派任务。

Q:体外诊断试剂集采的范围和未来集采趋势?
A:集采最初从药品、医疗器械开始,随后一些省份比如安徽进行试剂集采,开了 IVD 集采的先河。针对关乎国计民生,还有目前临床上普及度高、应用量大的品种会被首先纳入集采范围中。国家的医保支付一直是捉襟见肘的。医疗消费水平的提高会伴随医学检验开支的增大,里面很多项目是由医保支付的,越来越大的支付压力必然导致国家会推出集采项目,通过集采把成本做到更加可控,这是未来的趋势。在 timeline 上,今年不太会有大的动作了,国家的资源、医保和物价等注意力都放在新冠上。可能新冠趋于稳定之后,比如回归到去年的水平之后,陆陆续续会有项目再进入集采。

Q:要和仪器配套使用的试剂是否集采风险较小?
A:不是这样。例如安徽的招标,国家是下了很大决心。大型外企的设备在很多终端已经铺开了。集采很多是区域性的,不太可能一下子实现全国性的集采。和仪器配套集采会是一个影响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政府意志很多时候是占主导的。要看国家或者省级政府如何看待以及有多大决心去执行试剂集采,不单是市场的因素。

Q:共建实验室和 ICL 两种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A:检验服务早期更多是外包模式(ICL),龙头企业金域和迪安已经做得很大了。2015-16 年,共建模式开始兴起,第三方检测机构和医院共建实验室。这种模式下,医院很少把整个检验科都外包,大部分是把一些类别的项目剥离出来,成立类似合资的共建实验室。2018-19 年这种模式的比例越来越高,尽管不是主流。未来新冠稳定之后,共建模式的比例还会进一步提高。共建模式用户粘性更高,利润率更高,企业会不遗余力推动这种模式。

Q:核酸检测试剂上游厂商的利润率水平?
A:广东等 19 省联盟集采尘埃落定,其中核酸试剂集采的价格是和去年的成本接近了。但是今年一季度以及 4 月份,主流玩家的产能在持续扩大,成本在摊薄,利润率虽然相对去年有所下降,但还是有利润空间的。

Q:核酸试剂具体成本摊薄的原因分析?
A:物料的成本还是有下降的空间的。一方面,现在国产化比例越来越高,使得成本有所下降。另一方面,大规模使用使得包装和规格越来越大,过去一段时间,很多企业的规格都做了变更,比如由 100 人份做成 300 人份,包装材料成本会进一步摊薄。300 人份的包装盒子和 100 人份的基本是一样的,人力成本也会摊薄。使用量扩大的情况下,厂商都在想办法摊薄成本,成本还有下降的空间。

Q:对采样点的硬件要求?
A:固定的核酸采样点的需求现在来看是井喷式的放量。采样点基本有几个要求,第一是正压系统,除了固体结构,要有通风设备以保持室内正压,这是一个比较大的成本。空调是另一个比较大的成本,因为不同地方的温度差别很大,穿防护服作业对温度要求很高。

Q:常态化核酸检测采样工作主要是医院和 CDC 进行吗?ICL 参与采样吗?
A:目前采样分工呈现多元化状态取决于可以调动的资源。医护和 ICL 工作人员都有采样。在上海,志愿者和外地支援的医护人员都有参与采样。采样工作的安排更多的取决于事情的紧急度。

Q:单管 28 元的价格,采样人员的费用是要从里面扣除 2-3 元这样吗?
A:如果是从其他地方拿到的样本,这个要作为成本划出去。对于 ICL 来说,可能有自己工作人员去采样的,也有别人采好了送到你的实验室的,二者比例的波动性很大。

Q:核酸检测现在的成本大概在 10 元左右,定价在 20 左右的话,利润率还是很高的。如果到年底都是常态化检测,政府出于财政压力未来还会留这么高利润空间吗?
A:这个定价主要是针对医疗机构的。医疗机构的试剂采购成本和人员成本实际上高很多,因为量小。国家不太会为私营机构做一个单独的定价。如果定价太低,比如 13-14元,医院是无法正常运转起来的,可能就不做了。

Q:共建实验室客户粘性更高,利润率更高,但中心化实验室应该是更有经济性。可否展开一下?
A:单纯医院购买检测服务,大部分利润留在医院,ICL 利润率很低。合作共建的模式下,企业提供高值设备作为固定资产投入,和医院共同完成实验室的搭建。企业会按照固定资产折算的出资额计算利润分配率。共建模式会聚焦于高值的项目,针对有些项目,医院不太会自己购买高值仪器,这种情况就由企业进行出资,通过固定设备的投入,换取一段时间这些项目的利润分成。共建的利润分成相比 ICL 更高。

Q:DRG 和 DIP 改革执行之后对 ICL 和共建实验室的影响?
A:所谓的无效的和过度的检测集中于常规的普检项目,比如医院里面和疾病相关程度不高的项目。ICL 如果业务集中在这一块的话,未来业务会受到影响。DRG 和 DIP 的推进程度是很曲折的,目前的推进程度不是特别的高。长久来看,常规的检测项目会受到压缩。特检项目会成为此类企业未来的增长点。

Q:特检项目费用较高,国家或者医院会否出于经济考虑限制相应检测量?
A:特检项目能够做到收费比较高,是有临床诊疗需要的。这些项目可以给医院带来好的收益。如果医院必须砍掉一些检验项目,他们更愿意保留这些特检项目。

Q:核酸混检 10 混 1 在中应用有无特定要求?
A:检测技术的角度上来看,混检和单管检测没有太多差异。病毒的含量并没有降低,针对每一个样本的检出率和灵敏度是一致的,混检更多是出于流行病学防控的考虑。阳性率过高的情况下,混检成本和收益会发生很大变化,混检就不再是更经济的方式。混检不是行业的规定和共识,更多的是政府的要求。阳性率数据不是企业掌握的,企业倒推才知道阳性率的数据。管理机构会有初步的估计。不考虑政治因素单从科学性的角度来看,阳性率在 2%-5%的水平,混检是经济的;低于 1%,混检收益是比较高的;高于 5%,混检是不经济的。

Q:PCR 分子实验室产能扩增方面,如果每天增加 1 万管检测量,ICL 对应的新增投入?
A:24 小时工作、员工倒班、机器不停的情况下,需要增加 7-8 台 PCR 仪器、4-5 台 96 通量的核酸提取仪、16-20 个工作人员(三班倒)。国产荧光 PCR 仪器价格 15 万左右,核酸提取仪 3-5 万,人员工资一天几百元(各地有差异)。

Q:实验室人员需要特定资质吗?
A:严格的合规要求实验室有 PCR 检测资质,同时要申请核酸检测备案,通过审核才能做。对人员要求必须具备省级临检中心颁发的临床基因扩增检测证书,通常一年会开两次培训并颁发证书,疫情之后培训更灵活了,更多看需求导向,赶上一波疫情,可能就会组织一波培训/发证。

Q:核酸检测服务未来市场格局?前五家所占市场份额?
A:大筛的情况下,和各家公司在各地的布局有关,政府关系影响相对较高。巨头公司,比如金域、迪安、华大、艾迪康这些连锁实验室和当地同等规模的实验室相比,巨头的优势可能不会非常明显。体量居中,但有试剂供应,能够形成闭环的企业会更有优势。常态化的情况下,寡头企业会更有优势,因为点更多,各地更分散,规模化效应会更明显。

Q:核酸检测出现假阳性的情况的原因?
A:严格意义上,我们说的假阳性,是操作正常,系统正常的情况下,系统无法识别的假阳。大众媒体报道中的假阳性,通常是由于实验室的污染,或者没有按照要求进行样本复核产生的阳性;但严格意义上不应该被统计到假阳性中去。系统一切正常的情况下 PCR检测的假阳性率可能 10 万个里面都没有一个。
------------------------------------------------------------------------------
​End
1700人QQ大群,欢迎加入
1号QQ群:140978441
2号QQ群:951835987
490人微信大群,欢迎加入
群主微信号:1678200596
IVD原料论坛:www.BBSivd.com
IVD原料世界--微信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1号QQ群:140978441|2号QQ群:951835987|Archiver|手机版|IVD原料论坛-抗体世界旗下的论坛

GMT+8, 2024-3-29 03:57 , Processed in 0.109422 second(s), 1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