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VD原料论坛-抗体世界旗下的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抗体 抗原 磁珠
查看: 683|回复: 0

发财如此简单:核酸检测让多少IVD公司赚的盆满钵满!

[复制链接]

4609

主题

4616

帖子

1万

积分

管理员

Rank: 9Rank: 9Rank: 9

积分
17004
发表于 2022-6-5 21:0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为最先发现新冠核酸检测具有巨大的市场机遇,明确提出有万亿市场规模的行业媒体,清楚的知道:曾今,有很多业内人士瞧不起核酸检测,这也导致,他们白白错过了发展的大好机会,选择永远比努力重要,不同的选择,有了不同的今天,有的赚的盆满钵满,有的亏得一塌糊涂。疫情三年,给一些企业负责人好好地上了一课,技术不分高低贵贱,赚钱也不分高低贵贱。

——基因谷


那些错过核酸检测机会的企业

截至2022年四月初,我国核酸检测能力达到5165万管/天,处于全球领先地位。疫情发生以来,已经完成了大约115亿人次的检测,为及时发现感染者、实现“动态清零”提供有力保障。


核酸检测是判断新冠病毒感染的“金标准”。截至目前,全国有1.31万家医疗卫生机构具备检测能力;检测能力达到5165万管/天;有近15万名技术人员从事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共批准上市37个核酸检测试剂;创新开发了5合1、10合1、20合1混采检测技术,检测策略也在不断优化;全国普遍达到6小时以内出结果;西安、郑州、天津等地可在1天内完成约1200万人口的核酸检测。


2022年5月31日晚,燃石医学(BNR.O)公布一季度财报,总营收1.35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1%。不过,亏损扩大的速度比营收增长更快,一季度净亏损2.61亿元,比去年同期扩大52.6%。



“大家最关心的应该是新冠疫情的影响。”燃石医学创始人兼CEO汉雨生在上海参加线上业绩交流会时说,即便是在四五月上海和北京受新冠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时候,仍有部分业务明显增长。



截至5月31日收盘,燃石医学股价涨幅0.84%,收报2.4美元/股,仍然维持在历史低位。作为2020年登陆纳斯达克的中国肿瘤NGS(二代基因测序)第一股,燃石医学的股价走低已近一年,同在美股的泛生子(GTH.O),以及港股的诺辉健康(6606.HK))、A股的贝瑞基因(000710.SZ),这几家头部企业皆是如此。



它们被同业中布局新冠病毒检测的企业,远远甩在身后。



2019年业务以肝炎、生殖道检测为主的圣湘生物(688289.SH),营收3.6亿元,比燃石医学当年营收少0.2亿元;2020年,入局核酸检测后的圣湘生物,营收增长12倍,超过47亿元,利润约30亿元。而燃石医学营收4.3亿元,净亏损4.07亿元。



一家上市公司内部承认判断失误。“在疫情之初以为核酸检测市场不会持续很久,从而错失了新冠核酸检测的最大红利。”一位知情人士曾对《财经·大健康》介绍。



疫情这三年,跑在非“新冠”赛道,企业生存艰难,但对后续的发展影响更大。2022年5月刚刚在科创板递交招股书的南京世和基因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世和基因”),在多位业内人看来,“不是好时机,难以得到理想的估值”。



“如果想布局新冠检测,无论是技术还是财力,对这些头部企业都不是难题,一定是主动选择不做。”一位医药行业投资人对《财经大健康》分析。



这些选择避开“新冠”风口的基因行业大佬们,如今后悔了吗?



风口来的那刻,他们怎么想



2020年下半年,得知不少同行在核酸检测中赚了大钱后,华岐(化名)所在的基因检测公司又一次召开高层会议,讨论是否要加入“核酸检测”大军。这个议题曾在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不久后就被提及过,但很快被否决了。



“说实话,是有些瞧不上(核酸检测)”,华岐所在的公司虽然规模不大,但几位高管都是国内外名校毕业,其中不乏高校教授、海归博士,能够在2015年聚到这家公司,目标就是最前沿的技术——NGS的肿瘤检测。天眼查报告显示,这一年中国新注册约40家肿瘤早筛相关企业,达到历史最高。



要知道,在新冠疫情之前,分子诊断技术有着一条不上台面的“鄙视链”,大致顺序为:NGS>化学发光>带仪器的免疫荧光分析产品>生化>PCR(聚合酶链式反应)>胶体金快速诊断产品。



以肿瘤伴随诊断为例,肿瘤患者需要服用的靶向药是针对特定的基因突变靶点产生作用,因此患者要做基因检测后,才能选择合适的靶向药。



核酸检测使用的PCR技术平台,只能检测几个常见的基因突变位点,优点是费用低,且较为普及;NGS则可以大规模地用一份标本检测多个基因的突变,甚至能够检测组织液和血液里的循环肿瘤细胞的突变,缺点是相对贵,一套全基因组测序目前的收费大约在1万元。



过去十多年,基因检测的风口一直由NGS技术引领,从最早的产前无创筛查,到肿瘤伴随诊断、再到肿瘤早筛。


这些NGS企业不仅聚集了海内外分子诊断领域的尖端人才,也从中走出了一众成功上市者,华大基因(300676.SZ)、贝瑞基因、燃石医学、泛生子等皆出于此。



燃石医学CEO汉雨生,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细胞生物学;诺辉健康执行董事兼CEO朱叶青毕业于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化学系;泛生子CEO王思振,则是美国互联网通讯公司iTalkBB的联合创始人。



“就连胶体金(抗原检测)这种小行业都能火,真是太走狗屎运了。”上述医药行业投资人也是这两年才开始关注抗原检测公司。如果作为一名投资人,他是不会考虑这类项目的。但作为股民,他可没有错过这个机会。



他从新冠概念股上小赚一笔,贡献主力之一就是抗原检测股中的“妖股”九安医疗(002432.SZ),一度在五个月内股价涨了10倍。



但在专业领域,上述医药投资人却感受到被“冷落”,“大家都在埋头挣钱,政府购买核酸检测的钱多好挣,投资人的钱多难拿啊,这时候谁还理会投资人?”



对不涉足新冠相关检测的公司,决策背后还有另外一个共识,“新冠疫情的影响不会持续太久”。



同样是作NGS的,北京的吉因加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易鑫果断抉择——“跨界”投入核酸检测业务。2020年6月北京新发地疫情暴发,检测需求大增后,吉因加和北京宣武医院同一批进入承接新冠核酸检测机构名单。



易鑫曾任华大医学首席运营官,吉因加背后一个重要的投资方也是华大基因——全国首批新冠核酸检测试剂盒获批者之一。



随着疫情,吉因加还做起了核酸检测采样点。一位投资人得到数据是,从最初在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内的一处核酸采样点,每天样本量约为500份,到2022年已成为“北京市核酸检测采样点第二多的企业”。



华岐所在的公司在犹豫和观望中彻底与“核酸检测”无缘,由于个人原因离职,华岐对最终的决策过程也不得而知。



高特佳投资人王海蛟认为,2021年上半年是进入风口最后的机会,随后核酸检测价格一路下降,虽然可能还是有钱挣,但企业的投入产出比就更低了。



大佬们的难处



真的仅仅是判断失误不想进入核酸检测?毕竟如今基因检测头部企业的掌舵人,每一位都是判断“风向”的高手。



一家上市基因检测企业的高层人士告诉《财经大健康》,在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而至时,第一时间就想介入,但拿不到新冠病毒的序列,没办法展开研究。



在华岐看来,自家公司决定远离“核酸检测”还是资本驱动,“投资人也希望我们专注主业。在主业的研发上,公司人力已经捉襟见肘了,如果再花精力做副业只为挣一笔‘现钱’,投资人是有意见的”。



在其他企业还没找到拿到原始资料门路的时候,2020年1月26日,华大集团旗下的两款检测产品,已位列国家药监局首批4款新型冠状病毒检测产品应急审批获批名单。



这天是大年初二,65岁的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立刻动身去了封城后的武汉。当时武汉的核酸检测产能不够,汪建提出,要建设一个万级量核酸检测的实验室。与当地政府及机构合作建设实验室,从设计到施工完成,仅仅用了5天时间。2020年,华大基因营收约84亿元,净利润21亿元。



大规模检测项目和政府合作都是华大基因擅长的动作。王海蛟认为,对任何一家公司而言,要适时抓住机会,都是对公司各方面能力的考验。



在被问及为何没有布局新冠业务时,一直拥有PCR技术平台的诺辉健康CEO朱叶青回应《财经大健康》的是,“新冠核酸检测产品的研发不是我们的强项”。



另一家NGS企业,稍晚研发出新冠核酸检测产品,然而,“不是所有地方都那么迫切的需要大量检测。”其内部人士说,产品是研发出来了,后续进入市场的过程并不如预想的顺利。



这是最考验领导者的决策能力。上述医药投资人分析,比如安徽疫情规模较大的时候,想拿一个核酸检测点的牌照县里就能批,过了这个时机现在权限又回收到省一级,就很难拿到了。



无论是否选择入局新冠业务,各大头部企业其实都没有放过蹭上新冠热度。贝瑞基因首席科学家周代星曾在接受《财经大健康》采访时坦言,新冠疫情是一场全民科普,让更多人知道了基因测序,在未来的疾病筛查和诊断中选择基因检测,需要全社会认知的改变。期待由此助力整个行业有序、快速的发展。



每一步都得踩在关键点上



疫情对这行的利好是确定的。



基因检测企业的挑战正在增多。



“受新冠疫情影响,公立医院的自建实验室增多,有些医院开始限制或禁止样本外送到第三方检测机构。”上述医药行业投资人说。



借来的东风终归是别人的。自2021年下半年,这几家基因检测头部公司的股价开始一路走低,相继跌破发行价后至今维持低位。



“肿瘤伴随诊断头部公司燃石和泛生子估值如此低,有中概股低迷、资本市场资金紧张、疫情对业务发展影响的综合因素,但不能忽视的核心是,NGS技术及衍生产品自身属性的困局有待破局。”一家财务顾问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2021年,就连已经有成熟产品的贝瑞基因,也出现上市后首次亏损1.1亿元;燃石医学亏损7.97亿元;泛生子亏损5.18亿元。何时能走出亏损,是市场最关心的。



目前伴随诊断相关的肿瘤检测业务,仍然是肿瘤基因检测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


运营模式主要是院外中心实验室模式(LDT)和院内共建实验室模式。燃石医学院外中心实验室收入与院内模式收入占比各约为70%、30%。



不过,尽管各地疫情反复,对医院收治肿瘤患者有一定的影响,但在过去的三年中,市场需求还是支撑了这些头部企业的营收增长。燃石医学2021年全年营收5.079亿元,同比增长18.1%;泛生子2021年总营收5.32亿元,同比增长25.3%。



高研发投入开发产品、高销售费用拓展市场,让基因检测企业难以找到可持续的商业模式。



另外,主要营收模式之一院外LDT模式堪忧,原因是一些技术能力强的医院限制样本外送。



“业务亏损算是一方面,另一个主要原因是基于NGS技术的基因检测产品流程复杂、时间周期较长、成本较高,暂时不可能实现大面积商业化,普及到更多患者,投资者的预期得不到验证。”上述财务顾问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海通证券在研报中指出,随着国产化及规模效应带来的成本下降,到2030年NGS 肿瘤伴随诊断均价能降至为3000元/例。



更难的是跟在大佬后面的小弟。“以前创始人都信心满满的说年增长到150%,现在也就剩50%了。”王海蛟认为,在市场冷静期,投资人和企业更容易达成一致。



因此,对世和基因选择在2022年5月中旬上市的原因,有业内人士更倾向于,公司到了必须大量融资的阶段,而目前私募市场的融资非常有限,只能寻求于IPO。



一句话,市场没钱了,能给投资人希望的故事也讲不下去了,需要持续“烧钱”做大样本实验的NGS企业,备觉艰难。



在一位业内人士看来,“即便不做新冠检测,也可以先做一些其它产品向市场妥协。”



除了同业内部的竞争,外部的新技术和产品也对市场进行了分流。上述财务顾问公司相关负责人也在持续关注市面上的其他新技术和新的测序方案,以更具性价比的方案解决上述肿瘤检测企业面对的难关,“三代、四代基因测序技术都出来了,一些新的二代测序设备产品也已经进入市场,对现有的市场格局进行挑战,对整个行业都是利好。同时基于NGS技术的基因检测产品未来是否有一些新的应用场景,这些也能进一步抬高基因检测行业市场天花板。



他们在同自己赛跑,也在和一代技术领先者赛跑。


但是,选择对了赛道,也不意味着成功,如果做了错误的抉择,反而会受到致命的打击,有三家检验所,就因为做了错误的抉择,不但钱赚不到,连生存的机会都被连根拔起,选择很重要,对于医疗行业,量力而行、坚持合法合规的运行更为重要。


——基因谷


那些栽在核酸检测上的企业


一场震荡正发生在核酸检测行业。

6月2日,北京三家涉案核酸检测公司相继被吊销执业证书,分别是北京中同蓝博医学检验实验室、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北京金准医学检验实验室。在刚刚过去的十几天内,它们因触及刑事犯罪而被立案侦查。


这是对企业几乎最严厉的惩罚。

综观以上几家企业的通报,“漏检、违规多管混检”是其违规的主要行为。多管混检也是超量混检,样本大量被稀释,会影响核酸检测的准确性。核酸检测成为确诊新冠感染的“金标准”,检测结果不准导致的病毒扩散,很容易让疫情防治失控。

此前上海疫情中,参与政府核酸检测大筛的中科润达因“假阳性”事件被调查。但其处理结果,据悉最多涉及实验室管理流程问题,且核酸检测总有一定“假阳性”的概率。中科润达在检查中过关,照常参与上海的核酸检测。但据业内人士透露,在“假阳事件”前它布局了很多核酸采样亭,现在已经把不少布局份额让给其他企业了。

但至少,它到今天可以说是平安无事的。北京的这几家同行则直接被定义为“犯罪”,当然两方的问题不太相同。中科润达属于实验室管理问题,但实验流程没有问题;北京的多家企业属于实验流程违规的问题,多管混检是不被允许的,严重违反质量安全规定。

当时北京金准爆出多管混检时,参与上海核酸检测的企业大多很诧异:“(多管混检)我们都觉得很诡异,不知道为什么会‘胆子那么大’。”一家上海的第三方检测企业的内部人员不免疑惑。在上海,每天都有三波人驻点检测核酸企业。

就在朴石医学被“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立案侦查的几天后,5月27日下午,北京房山区纪委监委宣布,房山区卫健委副主任杨大庆、医政科科长晋长皓、医政科三级主任科员邢曼因在对北京朴石医学检验实验室监督管理过程中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正在接受区纪委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难道在疫情防控如此严峻的当下,企业不知道“以身试法”的后果?

观察多份通报可以发现,里面多次提到了企业想省时间、降成本的动机。而在这背后,是核酸检测行业从蓝海到红海,依旧内卷不止。曾在风口中徜徉的参与者们,一场坠落说来就来。

-01-
因“赶时间”而起?
第三方检测机构如此频繁的“翻车”,有不少业内人士表示,是因为在需要快速控制疫情时,时间紧、任务重,而一些企业在超越自己的产能能力拿单。

根据北京市卫健委公布的数据,5月份全市平均每天的核酸筛查采样量都在千万级别,多的甚至达到2000万人的水平。如果以今年4月北京卫健委公布的名单为准,北京共有58家机构的66所实验室通过审核。这样算下来,在检测高峰期,平均每个机构的核酸检测日产能要在30万人以上。如果按照5合1、10合1采样,日产能分别约为6万管、3万管。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产能交付不出来。假设它的产能是5万管/天,但今天接了10万管。怎么办?它就把3管放在一起检测了。”一位IVD从业者指出,这就是所谓的多管混检。以上三家企业中的两家,都栽倒在“多管混检”这个问题上。

短时间内核酸检测需求迅速攀升,此外对交付时间要求也特别紧张。和时间赛跑,多管混检是最立竿见影的办法。毕竟调用检测仪器、增加检测人手,不是一时就能实现的。

多管混检,可以理解为将原来有多个样本的采样管多管混合再检验,比如将5混1、10混1的样本3管混合,只做一次提取、扩增,一下子检验15或30个拭子上的样本,“这样至少能节省2/3的时间”。

这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样品中的核酸浓度被大大稀释了,上述业内人士形容这“就像在猪肉里注水一样”。本来就是混采,现在又成倍混检,由此造成灵敏度大幅下降,有阳性也可能检测不到,即假阴性的几率大大提高。而一旦发生漏检,就会耽搁追踪阳性患者的时间,可能带来疫情的难以控制。

自金准医学违规被通报后,北京的ICL机构正迎来一场监管风暴。5月29日,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党委委员王小娥表示,对于执业行为不规范的机构,要逐一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要坚决退出;进一步加强核酸检测质量安全监管,聚焦采送检报全流程,开展驻场检查、联合督查、样本抽查,紧盯问题、严防隐患、跟踪问效。

6月2日,国家卫健委在《通知》中明确表示:强化核酸检测机构日常监督管理,通过加大医疗机构校验力度,采取飞行检查、随机抽查等方式,督促检测质量持续改进;加强应急状态下核酸检测机构监管,卫生健康行政部门应当向每一家承担检测任务的医学检验实验室派驻临床检验专家作为质量监督员,驻点进行全流程监管,重点监督实验室技术人员操作是否规范、检测样本与接收样本是否匹配、检测结果上报是否准确等

实际上,上海企业更早经历过大规模检查。据一家上海的企业介绍,每天至少有三波人检查,他们分别来自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和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监督所。其中,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督查从早做到晚。

上海和北京的核酸检测监督机构有一个区别是,上海临检中心是一个独立于国家临检中心的机构,大概有100多人,负责几十家检验所,驻点检查人数比较充足。北京的临检中心,人数极少,也管这么大几十家机构,“人忙不过来,之间几乎没有驻点实验室”。

上海的这轮督查和5月上旬中科润达“假阳性”事件密切相关。当时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可能是中科润达产能落地过快、选用了“灵敏度更高”“假阳性率也相对更高”的快检试剂,以及有可能实验室环境污染或一板样本错置等。而这些多属于实验室的管理问题。“(中科润达)偶尔有假阴假阳,不过经调查后,流程都符合规范。”

对比之下,有业内人士称北京的这几家企业“胆子太大”。“不论是5人1管还是10人1管,政府按照什么标准采的样,核酸检测机构就应该按照这个检测,自己不能再混。”也就是说,多管样本混检这类事件根本不常见。

而事后这两类公司的命运也走向了不同的岔路。5月10日,上海卫健委曾表示,已开展对相关第三方检测机构(中科润达)的调查,如果发现违法违规问题,将依法依规从严查处。但到今天,时间已经过去了20天,调查结果依旧悄无声息。
看上去,中科润达似乎是“安全上岸”了。

-02-
残酷的成本之战
在最近的几次通报中,“节省成本”作为违规的原因多次出现。如果说,此前的核酸检测业务让一众企业在风口起飞,如今别说趁机“吃口肉”,甚至连“喝汤”也变难了。

这背后最关键的原因无外乎核酸价格的一降再降。2020年的疫情初期,核酸检测的定价曾高达200元/人,得益于此,高额定价成就了企业的数倍甚至数十倍收益的造富神话。
如今,核酸检测的定价早就从天上掉到地下。
5月25日,国家医保局办公室、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发布《关于进一步降低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和抗原检测价格的通知》(下称《价格通知》),要求各地在6月10日前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单人单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16元,多人混检降至不高于每人份5元。

其中提到,对于政府组织大规模筛查和常态化检测的情况,考虑到规模效应和基层组织、志愿者对成本的分担作用,《价格通知》明确检测机构按照更低的费用标准提供服务,即多人混检按照不高于每人份3.5元的标准计费。

定价只有更低没有最低。一位业内人士推算,以单人单检为例,试剂检测的成本(包括设备、人员、采样、信息化)成本大概11元,按照16元/人的定价计算,还有5元的毛利润。“检测公司一般争取毛利率不低于20%才合作。”
而在多人混检的情况下,毛利润则更少。曾有医疗研究人员测算,混检的核酸试剂盒每份平均生产成本在3-5元的区间。如果以不高于每人份3.5元的标准计费,毛利润微乎其微,稍不注意控制,利润就可能为零。

新冠核酸检测的竞争,本质上是拼产能和现金流。其中产能优势是规模和效率决定的,而近来,现金流的重要性在回款难的背景下凸显了出来。

“像华大、金域、迪安……这种在去年已经赚了很多钱的公司,今年扩起产能来没什么压力,如今政府的订单很多,它们消化起来也从容。但很多公司,本身没多少钱投产,政府的账期通常不短,而且核酸检测企业被严查之后,上游原料厂商不肯再给核酸检测企业账期,加重了核酸检测企业的资金压力和成本。所以到底要不要大规模押注核酸检测,其实企业也需要有自己的考虑。”一位业内人士透露。

与此同时,企业的支出几乎没有下降的空间。“核酸检测+提取+保存液+拭子”这些耗材因为有集采,价格基本已经固定,同样固定的还有设备和常态化检测的硬件投入成本。

另外,人力成本不仅很难缩减还可能上升。常态化检测需要大量的采样人员,但“持证上岗”的他们本来就是存量竞争,随着规模扩大成本也会升高。“现在企业一投入就是几百万,但是每次的收入都是几万十几万,还有账期”。

因此有人认为,上述企业“多管混检”也是为了节省成本,大约能省1/2到2/3的程度。但有人反驳,实际人工操作的费用省不了多少。“我不相信企业会主动作恶,应该不是为了省钱和贪图便宜,主要是为了省时间。因为交付是限时的,很紧急,快检跟本做不完。”一位业内人士说道。

-03-
赌“再次腾飞”还是“保守一点”?
这段时间里,ICL机构接连出现暴雷事件,实际上是一场追求规模和效率的泥沙俱下。大家都想在越来越矮的利润天花板下,用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创造出一个生存的时间差。其中几家公司多管混检企图蒙混过关,它们则是在残酷竞赛中走得最极端的那一类。
它们的违规也是整个IVD行业快速走向内卷的一个注脚。

自5月初“15分钟核酸‘采样圈’”概念提出,意味着核酸检测需求将迎来史无前例的爆发。安信证券预计,如果国内全面推行核酸检测常态化,每月检测量将达到49.0亿-68.6亿人份,对应的市场空间为122.5亿-171.5亿元。

各地已经掀起一波核酸检测采样点建设热潮,截至5月中旬,已有28个市在全市开展常态化核酸检测,覆盖4.2亿人口。
一方面,核酸检测产能需求还在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据业内人士观察,目前整个ICL行业在核酸检测上的产能,或者说ICL的使用率已经达到80%。去年包含ICL机构在内的IVD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其营收增势不减,例如迈瑞医疗、迪安诊断、丽珠集团、金域医学等企业营收超过百亿。
看上去,核酸检测的造富神话还能延续下去,但行业参与者也渐渐有所担忧。首先就是在强监管下,处于行业上行期的企业们,将陷入不停杀价的同质化内卷中,还是真正得到充分竞争?

如果在这种白热化竞争中,叠加政府回款和商业采样点的不确定,“造富神话”可能要打一个问号。值得注意的是,最近有部分城市推动自费常态化核酸检测。一位医保业内人士曾分析,这可能是因为一些地方财政确实感到压力。

在最近的一场上海相关企业的研讨会上,有的企业明确表示,自己选择all in 核酸检测。这背后代表着,它对未来核酸检测常规化趋势的乐观预测。
有的企业则更加谨慎,坦言自己不会以核酸检测业务安身立命。“按照公司发展战略,这不是我们的主业,但疫情对核心业务的打击比较致命。”本质上,核酸检测是因时而生的爆发式业务,在此之前,大部分ICL机构为各类医疗机构提供集约化医学检验外包服务,包括生化检验、免疫检验、病理诊断等。
它们担心的是,一旦大规模常规核酸检测停下,或者需要自费,该业务带来的营收体量也难以维持。“目前还没有看到什么新业务,能像核酸检测一样带来几十亿收入。”
如果未来进入后疫情时代,像如今这样规模的核酸检测市场,或许难以再现。那么现在重押在该领域的企业会遭遇什么?

“最大化利用核酸检测设备的话,按照15%-18%的业务占比,最多只有剩余25%用于新项目。如果新冠能带来 2亿-3个亿的话,未来即使引进新业务,占比还是会很小。”由于能做核酸检测都是PCR实验室,有些企业已经尝试转型做肠癌早筛试剂盒,但即使产品投入临床,还需要约3年时间才能上市。

不能忽略的一点是,这两年靠核酸检测赚到大把现钞的“幸运儿”,更有资本也更有底气做研发、做推广等拓展。一位业内人士表示:“普检20%的年增长可以维持实验室正常运转,但利润高的、后续的增长支柱在于特检。”像HPV检测、基因检测和肿瘤诊断都属于特检的范畴。而特检需要对实验室投入大量资金,包括设备和人员以及市场销售费用等。

强监管、低利润、常态化的情况下,新冠核酸检测行业必然会出现分歧,有些人会退出,有些人会坚持,也依然会有人进入。

——基因谷
------------------------------------------------------------------------------
​End
1700人QQ大群,欢迎加入
1号QQ群:140978441
2号QQ群:951835987
490人微信大群,欢迎加入
群主微信号:1678200596
IVD原料论坛:www.BBSivd.com
IVD原料世界--微信公众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1号QQ群:140978441|2号QQ群:951835987|Archiver|手机版|IVD原料论坛-抗体世界旗下的论坛

GMT+8, 2024-4-28 18:16 , Processed in 0.128285 second(s), 18 queries , WinCache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